豨苓的种植和炮制
来源
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菌核。南方全年皆采,北方以夏、秋两季为多。挖出后去掉泥砂,晒干。放干燥通风处。猪苓隐生于地下,地上无苗,寻找较困难。据河北经验,凡生长猪苓的地方,其土壤肥沃,发黑,雨水渗透也快,小雨后地面仍显干燥。
【原形态】
菌核呈长形块状或不规则块状,有的呈关状,稍扁,表面凹凸不平,棕黑色或黑褐色,有皱纹及窟状突起;断面呈白色或淡褐色,半木质化,较轻。子实体从地下菌核内生出,常多数合生,菌柄基部相连或多分枝,形成一丛菌盖,伞形成伞状半圆形,直径达15厘米以上。菌盖肉质,干后硬而脆,圆形,宽1~8厘米,中部脐状,表面浅褐色至红褐色。菌肉薄,白色。菌管与菌肉同色,与菌柄呈延生;管口多角形。孢子在显微镜下呈卵圆形。
生长在山林中柞树、枫树、桦树、槭树、橡树的根上,性喜松软凸起不易长草的土壤中,雨季常在凸起处生有一茎多头蘑菇状的子实体。
猪苓隐生于地下,地上无苗,寻找较困难。据河北经验,凡生长猪苓的地方,其土壤肥沃,发黑,雨水渗透也快,小雨后地面仍显干燥。
【生境分布】
分布河北、河南、安徽、浙江、福建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内蒙古及东北等地。主产于陕西、河南、河北、四川、云南。甘肃、青海、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、内蒙古、湖北等地亦产。陕西、云南产量较大,陕西产者质量最佳。
性味
甘淡;平
炮制
洗净泥砂,润软切片,晾干。
《雷公炮炙论》:凡采得猪苓,用铜刀削上粗皮一重,薄切,下东流水浸一夜,至明漉出,细切,以升麻叶对蒸一日,出,去升麻叶令净,晒干用。
性状
菌核呈不规则块状、条形、类圆形或扁块状,有的有分枝,长5~25cm,直径2~6cm。表面黑色、灰黑色或棕黑色,皱缩或有瘤状突起。体轻,质硬,断面类白色或黄白色,略呈颗粒状。气微,味淡。以个大、外皮黑色、断面色白、体较重者为佳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