涸轍之鮒,比喻在困境中急待援救的人。
涸:乾;轍:車輪輾過的痕跡;鮒:鯽魚。水幹了的車溝里的小魚。
出自《莊子·外物》:“周昨來,有中道而呼者,周顧視車轍中,有鮒魚焉。”
基本介紹
中文名:涸轍之鮒外文名:fish trapped in a dry rut拼音:hé zhé zhī fù出處:《莊子·雜篇·外物》用法:作主語、賓語
基本信息,原文,注釋,譯文,改編故事,例舉,寓意,作者簡介,
基本信息詞目:涸轍之鮒拼音:hé zhé zhī fù釋義:涸:乾;轍:車輪輾過的痕跡;鮒:鯽魚。水幹了的車溝里的小魚。比喻處於困境,迫切需要救助的人。出處:莊子一次向他的朋友監河侯借糧食時,朋友推說等收了租再借給他。於是他講了一個車痕溝里水快乾的鯽魚向他求助,他對鯽魚說到吳國越國去給你借水的故事。近義詞:涸轍之枯、涸轍窮鱗、涸轍窮魚、嗷嗷待哺反義詞:絕處逢生燈謎:最危險的魚原文莊周(1)家貧,故(2)往貸粟(3)於監河侯。監河侯(4)曰:“諾(5)!我將得邑金(6),將貸子(7)三百金,可乎?”莊周忿然(8)作色(9),曰:“周昨來,有中道(10)而呼者,周顧(11)視車轍(12),中有鮒魚(13)焉(14)。周問之曰:‘鮒魚來,子何為(15)者邪(16)?’對曰:‘我,東海之波臣(17)也。君豈有(18)斗升之水而活(19)我哉?’周曰:‘諾,我且(20)南遊(21)吳 、 越之王(22),激(23)西江之水而迎子,可乎?’鮒魚忿然作色曰:‘吾失吾常(24)與,我無所處(25)。吾得斗升之水然(26)活耳。君乃言此,曾(27)不如早索(28)我於枯魚之肆(29)!’”。(出自《莊子·外物》)注釋(1)莊周:莊子的姓名,戰國時宋國人。(2)故:因此,所以。(3)貸粟(sù):借糧。:穀子,去皮後稱為小米。這裡泛指糧食。貸:借。(4)監河侯:即魏文侯。也有人認為是作者假託的人物。(5)諾(nuò):答應的聲音,表示同意。(6)邑金:封建統治者在自己的封地里剝削得來的收入。邑:古代貴族受封的領地。(7)子:您,對人的尊稱,多指男子。(8)忿(fèn)然:生氣的樣子。(9)作色:臉上現出怒色。作:發作,發出。(10)中道:道中,半路上。(11)顧視:回頭看。顧:回頭。(12)轍(zhé):車輪在地上碾出的痕跡。(13)鮒(fù)魚:鯽魚。(14)焉:在那裡。(15)何為:做什麼。(16)耶(音‘yé’):疑問語氣詞,相當乾現代漢語的“嗎”“呢”。(17)波臣:海神的臣子。(18)豈有:有沒有。(19)活:使……活。(20)且:將要。(21)游:勸說,遊說。(22)吳越之王:吳:周代諸侯國,國都在今江蘇省蘇州市。越:周代諸侯國,國都在今浙江省紹興市。(23)激:引(水)。遏阻水勢,使它急流。(24)常與:老朋友。這裡指魚所賴以生存的水。(25)處:居住、存身的地方。(26)然:則,就。(27)曾(céng):還,簡直。(28)索:尋找。(29)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:簡直不如早些到賣魚乾的鋪子裡找我!肆:店鋪。譯文莊子家裡貧窮,所以往監河侯借糧米。監河侯說:“可以,我馬上要收到租金(統治者在自己的領地里向老百姓收取稅賦、租金等收入),借給你三百兩金子,好嗎?”莊子變了臉色,忿忿地說:“我昨天來,聽到呼喊的聲音,我環顧四周,看見乾涸的車轍中有一條鯽魚。我問它,說,‘鯽魚啊,你是做什麼的呢?’鯽魚回答說:‘我原本是東海海神的臣子。你有沒有一升半斗水讓我活命呢?’我說,‘可以啊,我要去南方遊說吳、越的國王,引西江水接你,可以嗎?’鯽魚變了臉色,忿忿地說:‘我失去了平常我所需的水,我沒有可生存的地方,我只要得到一升半斗水就可以活,你竟然說這些,還不如及早到乾魚店裡去找我!’”改編故事莊周家裡貧窮,常常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。涸轍之鮒有一次,莊周家裡斷糧了,無奈之下,他到監河侯那裡去借糧米。監河侯聽了,故作大方地說:“好啊”,沒有問題!不過,等我收了租地的租錢,才能借給你三百斤糧食,可以嗎?”莊周聽了很生氣,但他也不願意直接戳穿對方的謊話,就講了一個故事。“昨天我在路上走,在路上聽見救命聲。我四處張望,原來是車轍里的一條鮒魚。鮒魚見了我,邊忙大聲喊道:”老先生,我問它:“鮒魚啊!你怎么啦?’它說:‘我從東海被衝到這裡。您能給我一桶水,救救我嗎?“我慷慨地點頭答應道:‘好啊!我去南方勸說吳王和越王,引來西江水救你,可以嗎?那裡是水鄉澤國,水多得不得了。“鮒魚聽了,非常生氣地說:你這是什麼話!我失去了正常生活的環境。我只要有一桶水就可以救活我,而你卻要到南方之後,放西江的水來救我。您要是這么說,到那時,你恐怕只有到乾魚店裡來找我!’”莊周講完這個故事,頭也不回地走了。例舉但人不能餓著靜候理想世界的到來,至少也得留一點殘喘,正如涸轍之鮒,急謀升斗之水一樣。——魯迅《墳·娜拉走後怎樣》寓意這個故事源於莊周借糧,富有的監河侯開出了一張空頭支票,要等到拿到金錢之後。莊子“忿然作色”,立刻講述了一個寓言故事來反擊監河侯。 作者用十分簡練的文筆,描繪出監河侯這個吝嗇鬼的形象,揭示出了一個道理:當別人有困難的時候,要誠心誠意儘自己的力量去幫助,絕不能只說大話,開空頭支票,大話和空話是不能解決問題的,要解決實際問題,必須有實事求是的精神和腳踏實地的作風。鮒魚的回答可以用“遠水解不了近渴”概括。作者簡介莊子(約前369—前286),漢族。名周,字子休(一說子沐),後人稱之為“南華真人”,戰國時期宋國蒙(今安徽省蒙城縣,又說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北民權縣境內)人。莊子著名的思想家、哲學家、文學家,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,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,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。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,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。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“老莊”,他們的哲學為“老莊哲學”。